易名科技-知识产权门户

投稿

大妈挤爆、雷军“吹爆”的Costco,曾出现这样的知产纰漏!

知呱呱研究院 转载 商标
2019-08-30 14:26:30

近两天,*火的是什么?不是董明珠和雷军赌局“续约”,甚至不是*人工智能大会上的“二马对话”,而是刚刚进驻大陆的超级卖场Costco!

 

Costco大陆首店落地上海,不仅开业半天就受到消费者狂热“欢迎”,甚至被挤到限流、停业都没能阻止其市值一夜暴涨560亿

 

实体零售业在冬天,而Costco在春天

 相信很多人都已经亲身经历,或在社交网络上见识到了Costco开业4小时内被挤爆的盛况

 卖场内,爱马仕、茅台、五粮液等商品直接秒空。然而等待车位和付款排队却都要花费数小时,真正实现了抢货5分钟,排队2小时

 

 1200个车位!已经是Costco**大的停车场了

 

 

大爷大妈到哪,哪就是旺季景区!

 

Costco的火爆,再次暴露了上海大妈们高调的实力:工作日有闲,卖场抢货有钱,有这个条件还懂得省钱。

 单看上面这样热闹的场面,令人很难相信如今正值实体零售行业的寒冬

 

各大*商超几乎“全员撤退”

 

然而事实很残酷,如今,大润发归了阿里,苏宁收购家乐福……在众多*零售巨头受到线上购物与新零售的冲击,纷纷撤出*大陆的环境下,Costco*属于逆势上行的特例

 

那么,Costco此番能够从家乐福、沃尔玛等深耕*市场多年的同行手中,一举抢下广大消费者的“钱包”和“芳心”。是因为看准了“敌退我进”的时机吗?亦或是背后暗藏“玄机”?

 

品牌解析:为何连雷军都“吹爆”Costco?

 

作为**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,Costco用这一场漂亮的“登陆”,展现出其“量大、质优、价廉”的差异化优势。

仓储、销售一体化,不仅节省了租金、运输等成本,还使得其门店内超高的货架、整箱整包的商品,以及大号购物车,都成了提醒消费者“囤货”的标志。

 

人们往往空手进去,推着“小山”出来

 

这种“走量模式”增强了Costco采购的议价能力,给其商品带来价格优势,加上严格选品,让它成为消费者心中“物美价廉”的代名词

 

自1976成立以来,Costco便凭借其精准的品牌定位,以及独特的商业模式,来解决甚至培养消费者“囤货”需求,也因此获得了广大用户的品牌忠诚度

 

Costco:都听我的,你就要买这么多

 

Costco品牌打造模式,还受到很多企业家的认可和“追捧”。小米雷军就是它的“粉丝”。早期,雷军常提到在零售方向要将小米做成“*的Costco”。

 

此外,拼多多的低毛利模式也很有Costco的“影子”。在*,甚至有人将Costco称为“线下版拼多多”。

 

你觉得小米做到“*的Costco”了吗?

 

Costco=“线下拼多多”?这是个误会!

尽管被部分*消费者称为线下拼多多,但事实上Costco的品牌定位和目标人群与拼多多并不相同。

Costco在美国的目标消费者是中产*,通过严格的选品、品控管理,做到以“正品”、“质优”为基础的“便宜大份”,才能打造可长期发展的优质IP,为会员制模式的续费率提供品牌力的保障。

 

而提起拼多多的目标人群,大家*先想起的几个词就是“五环外”、“价格敏感人群”等等。尽管如今股价暴涨,市值超过百度,但拼多多还需要继续努力,来摆脱其经常被诟病的“假货”、“劣质”等标签。

 

平台售假现象严重,让拼多多多次惹上知识产权官司。在直接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同时,拼多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也受到了严重影响。

在美遭集体诉讼+国内被约谈,仍然火爆

 

从整体来看,事实证明Costco的会员制模式确实符合美国中产*的“口味”,而拼多多的“社交+电商”也适应国内追求渠道与流量的习惯。

 

双方*大的差距,就在于对供应商/入驻商家以及所售商品的把控,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水平。尊重知识产权,不容丝毫差错,否则带来的可能就是美国*大零售巨头Costco和用户口中“拼夕夕”的差距

 

网友为该平台写的“广告”,很有才

 

 

*市场对垒沃尔玛,Costco犯了这个错!

 

作为美国*大零售巨头,Costco总是免不了与“冠军”沃尔玛进行比较。而且在仓储会员领域里能与Costco抗衡的山姆会员商店,也属于沃尔玛旗下。

 

较高的重合度与咬得很紧的“比分”,增强了双方市场竞争的“戏剧性”。

 

山姆会员商店早就来*了

 

众所周知,沃尔玛正在*收缩线下门店业务,在*关了十余家门店,并以10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其在英国的商超业务Asda,但收缩并不一定是颓势的体现。

 

在Costco线下扩张之际,沃尔玛转战线上也初显成效。去年有数据显示,沃尔玛在线零售支出将达到209.1亿美元,有望成为仅次于亚马逊、eBay的美国第三大在线零售商

 

沃尔玛在线上直接与亚马逊battle

 

尽管面临的对手是《财富》*500强*名,Costco也没有停滞在线上、线下市场与之“硬刚”的脚步。早在2014年,Costco就已入驻天猫、京东*购以及进口电商洋码头,试水*市场。

 

从线上加码,到线下首店开业,Costco一直“来势汹汹”。然而唯有一件事,或许足以令其现在回想起来都后怕。

 

*大陆*Costco的中文名是“开市客”,对很多消费者来说,这个名称有些陌生。这是因为在台湾等地,其另一个译名“好市多”早已经为人们所熟知。

 

但Costco官方曾表示,在大陆地区“好市多”商标被他人在先抢注,因此Costco无法使用该名称。检索显示,Costco品牌方从1997年起就申请了多个“Costco”与“好市多”注册商标。

 

布局并不晚,还是被抢注了

 

但还是在核心类别缺少了数枚“好市多”商标。2015起,该公司对“开市客”商标进行全类别注册,进行了严密的商标布局。

 

尽管后续的维权和更名行为,有效减小了其在*大陆地区的知识产权风险,使Costco能够成功“空降”上海。但“好市多”作为一个使用更久,已经具备一定知名度的译名,显然比“开市客”更具价值。

 

此前入驻天猫,也使用“好市多”这一名字

 

这一中文名不能在*大陆使用,对其品牌造成了一定损失,而这方面的损失,也在只能由Costco在大陆地区进行更多的品牌力打造方面的投入来进行弥补。

 

即便是如此火爆的Costco,也会因知产布局纰漏而承担如此严重的后果。这警醒了广大企业,切记提早进行知产布局的重要性!

 

尽管耽误入驻*大陆的进度,但这起“商标插曲”反映出Costco拓展海外市场前,首先进行了知产检索查询,以做到侵权预警,并及时采取应对策略,是其知识产权布局与保护意识与能力的体现。

 

而相对来说,沃尔玛从1994年开始在*申请“沃尔玛”商标,但检索结果来看,如今仍有1997年一家皮业公司在25类等类别上的“沃尔玛”注册商标仍然有效。从这一点来看,沃尔玛早期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反应,或许不及Costco这样“灵敏”。

 

 

 

Costco的做法,有效地避免了其在大陆市场有所作为后,被诉知产侵权,而承担更高风险。从中所体现出的知产保护意识及能力,还是值得国内企业学习的。

 

本文由知呱呱研究院原创,转载请联系授权。

 

       温馨提示:本文经原作者授权发布,不代表知识产权门户立场。转载须联系作者授权同意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属于原作者,仅以配图表达无他意,若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,谢谢。

赞(0)

参与评论
评论
举报

知产
社群

加小小,进知产交流群

域名
社群

加E妹,进米友群

返回
顶部